不会建数据资产体系的SRE,不是一名好运维

袁帅 2023-07-12 09:52:20

本文根据袁帅老师在〖deeplus直播:B站SRE数据资产体系建设〗线上分享演讲内容整理而成。(文末有回放的方式,不要错过)



 

分享概要

一、认识数据资产

二、数据治理-方法论

三、CMDB平台建设

四、B站SRE资产平台建设之路

 

一、认识数据资产

 

 
1. 数据资产——企业IT价值

 

图片

 

如图所示,未进行数据资产化建设时,数据可能呈现离散状态,数据生产和消费不统一,容易出现数据孤岛或零利益的情况。

 

建设数据资产化后,我们整合不同渠道数据,构造统一的数据源,或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的流程链路,进而统一对应的数据结构、数据关系和消费出口。

 

运营数据经过采集、整编后,可服务于自身决策和业务流程。

 

 
2. 数据资产——以运维场景为例

 

图片

 

上图以场景为例,介绍了数据资产的分类。理解数据资产,就要理解数据资产所对应的三个要素,即数据类型、数据形式和数据载体。

 

  • 数据类型:运维特征的信息描述

 

业务指标层面,SRE关注交易耗时、交易订单量等信息;操作软件层面,SRE关注用户IP、接口调用情况等信息;基础设施层面,则关注对应的网络丢包率、内存占用或CPU使用率等信息;再深入,SRE会更加关注变更事件、发布试点或紧急变更的数量等数据。

 

  • 数据形式:数据储存于数据载体的形式

 

我们根据日志类、关系类及监控类等数据的不同表现形式,选择相应存储方式,比如关系型数据库、持续性数据库、消息队列或者日志文件等。

 

  • 数据载体:为运维数据提供存储的方式

 

 
3. 数据资产——提升SRE价值

 

图片

 

首先,使用获得的运维数据,建设资产化平台(例如后文将要提到的CMDB)。通过这些平台,按照消费场景,对海量的运维数据进行拆分治理,进而形成资产化。

 

其次,依托数字资产平台,可快速构建并迭代SRE稳定性相关平台(例如SLO、容量管理等平台)。平台成功建立后,我们持续挖掘数据价值,以提升SRE关注的稳定性。

 

二、数据治理-方法论

 

 
1. 运维数据标准面临的问题

 

图片

 

运维数据标准化面临的问题,和大数据场景下数据质量的问题类似,主要包括数据孤岛、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不可知、数据服务不够、获取数据的开发耗时长等。

 

这些问题导致,数据消费场景难以快速迭代,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在人力资源、服务器资源、中间件资源等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数据标准化的建设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运维数据天生是不标准的,比如,日志和日志监控的数据存储方式不同。而我们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最大化阐述,完成标准化。

 

针对近期业内比较火的概念,比如DataOps、AIOps等模型或场景,我们还缺少成熟、全面的数据建模方法论。

 

 
2. 建立运维数据治理模型

 

将运维数据提升为数据资产,需围绕治理方法、治理过程和技术平台三部分展开。

 

图片

 

1)治理方法

 

  • 主数据管理:将SRE关注的数据进行定义和拆分。比如,主机和CLP等数据可作为主数据,我们对其进行生命周期管理。

  • 广义元数据管理:这些数据在闭环的上报流程中,进入到CMDB,就是广义元数据管理。以CMDB的模式为代表,向上层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

  • 关键治理链路:基于数据标准、治理质量和安全基线三个维度,梳理整个治理链路,即数据标准、质量目标、整个变更的基线要求。

 

2)治理过程

 

治理过程包括策略、建设与运营。整体建设方面,需要建设平台和工具,辅助自身运营。

 

3)技术平台

 

建立技术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工具支撑存量和增量数据。

 

 
3. 聚焦数据治理关键要素

 

数据治理的关键要素主要围绕四方面:组织保障、制度建设、项目落地和平台支撑。

 

图片

 

  • 组织保障: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我们明确成员角色和职责分工。由产品、运营和研发三种角色,组成数据治理专项团队。

     

  • 制度建设:需要建设标准化流程,并保证其有序落实,比如资源接入、资源开发、资源数据模型等规范。

     

  • 项目落地:开始整体的专项治理,数据治理是长效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运动式作战。如果数据质量严重不达标,我们会成立专项小组,采取运动式的作战方式,紧急修复数据质量的问题。但建立长效治理手段需根据数据产品,输出对应的治理方法论,并将其落实为产品化的平台手段,以此驱动数据责任方进行数据治理。

 

  • 平台支撑:平台建设主要围绕精细度量、执行治理效率等维度进行。

 

三、CMDB平台建设

 

 
1. CMDB配置管理库

 

图片

CMDB配置管理处,主要围绕四方面进行建设:基础备案的技术台账、详细自然属性、自然关联关系、资源消费图谱。我们需要分层建立对应业务的模型,再通过自动化感知或标准化流程,实时推送配置动态。

 

对应配置也需要有对应的可视化界面,激发协作力量,最终,这些数据通过APP或相应离线场景,促进数据的消费场景。

 

 
2. CMDB在ITIL时代的定位——元数据中心

 

个人理解,CMDB是元数据中心。如上图所示,我们配置管理的数据库CMDB,会对组织、人员、决策、权限、流程等相关数据进行清洗或组装操作。

 

下层对接的平台很多,比如监控平台、邮件、短信、运维的数据库等。这些数据组装完毕后,会交由上层(类似服务管理层的平台)进行数据输出,完成资产管理、配置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并进行平台建设。

 

 
3. CMBD在新时代的定位——以应用为中心

图片

 

以应用为中心,可以实现组织-项目-人员的关联关系,并与应用绑定。

 

应用运行过程中,使用对应资源(服务器资源、配置中心、可观测性指标等),再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形成从属关系,最终把组织架构视角引用到微服务视角,形成资源及其资源的关系——拓扑,其中包括应用拓扑、物理拓扑。

 

 
4. 以应用为中心的CMDB优势

 

图片

 
5. 应用在运行期间与元数据中心的关系

 

图片

 

上图所示为CMDB,它会将基础测试设施的元数据、Paas相关数据及运行数据,提供给上层(CI平台、CD平台、服务运行平台和服务运营平台)使用,图中所示的下层平台就形成服务资源支撑平台。

 

这样建设的好处是,为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包括应用创建、应用运行时态(构建、发布、扩容、计费)、回收应用下线后资源。

 

 
6. CMDB建设的四大阶段

 

图片

 

上图是建设CMDB的四大阶段,我们目前处于从服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第四阶段。

 

部门导向:

  • 不论有无CMDB系统,实际都存在CMDB需求,以部门为单元维护配置信息;

  • 信息是孤立的、不及时的,无法保证完整性和正确性。

 

数据导向:

  • 各部门都关心的数据及相互关系统一纳入CMDB管理,并建立配置管理流程制度;

  • 由于消费场景不明确,造成消费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失衡。

  • B站数据生产成本建设并非很高,但是数据消费产品建设特别多,或是业务侧经常定制场景需求,CMDB需要定制介入开发,完成业务侧诉求。由此暴露出问题,CMDB有300多个OKACI,不便于维护。

 

场景导向:

  • 局部数据标准化程度,准确性较高;

  • 由于使用场景单一,总体消费价值不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服务导向:

  • 数据供给服务,支撑日常操作管控,如自动化、监控、作业流管理、运维分析等;

  • 引入多样化的数据生产/消费手段,逐步平衡消费价值与生产成本。

 

价值导向:

  • CMDB全面支撑服务及业务发展,如服务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成为IT运维的基石;

  • 主动推动组织IT管理水平的提升。

 

 
7. CMDB模型如何构建

 

图片

 

  • 定义数据类型:包括主机、交换机、应用、应用配置文件,配置人员接到需求后会对此进行调研。

  • 定义数据核心属性:以主机为例,需要上报或采集IP、序列号、机房、云厂商等资源核心属性。

  • 构建数据模型直接关系:梳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包含关系、依赖关系、运行关系等,以便后续制作资源拓扑。例如,应用使用一种数据类型,主机使用另一种数据类型,那么应用运行时会依赖主机,主机反过来可以组成应用。

  • 消费场景确认:确认消费场景,就是确认数据用于哪些阶段。如果用于集群部署,可能需要到应用维度进行相关部署,或对应的运维作业。

  • 确立数据规范:生命周期(从创建、生产到部署)是怎样的过程?数据状态变化后,平台如何感知?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数据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确定属性、理清关系、明确消费场景,借助自动化流程来保障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1)模型关系定义

 

图片

 

2)CI关系DEMO举例

 

图片

 

3)CMDB落地实施框架

 

图片

 

  • 现状评估:当前是否有CMDB平台?这个平台建设程度如何?这部分数据质量如何?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如何?未来上线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资源状态如何?

 

  • 项目启动:启动时,需要定义接入资源的 CI模型和关系、后期消费场景、数据来源、CI干系方。

 

  • 数据实例化:进行数据实例化检测时,会搭建测试环境,导入CI模型或实例化数据。

 

  • 数据校验:在UG环境内,查看数据上报和实际产出的对比情况,确认数据质量能否达标。数据质量达标后,需要建设生产环境,以检测数据在生产环境的状态。

 

  • 数据场景消费:数据落到生产环境后,需查看数据消费的场景,我们要与运营平台或SRE平台进行对接。

 

4)标准化先行

 

图片

 

标准化先行是,落地之前的所有事项,都围绕标准化进行建设。其中包括一些强要求,比如规划要求、流程要求、组织要求和平台要求。

 

规范要求:

  • 明确定义CMDB平台的作用,以及其他业务系统间的关系;

  • 明确定义资源的管理过程、责任人和责任平台;

  • 明确定义资源的基线标准以及偏差管理办法;

  • 从服务业务场景的视角,规划和建设配置管理能力。

 

流程要求:

  • 能够真实反应资源状况;

  • 能够完整包含所有资源信息以及资源间关系;

  • 全局唯一的权威数据源;

  • 数据能够被用户及系统方便、及时、高效地获取。

 

组织要求:

  • 成立统一的配置管理能力建设主体;

  • 各个业务团队明确配置消费和完善的责任;

  • 形成配置管理讨论、优化和需求收集的机制。

 

平台要求:

  • 逐步实现配置自动发现、自动维护;

  • 实时跟踪资源的状态及配置变化;

  • 模型灵活,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实时扩展和调整;

  • 配置可视化,能够支持资源问题的分析和快速定位。

 

5)打造数据全生命周期闭环

 

图片

 

首先,确定应用属性。应用的属性可能包括,应用的中英文名称、应用等级、唯一ID、归属业务和业务域等,属性内容主要取决于个人定义。定义应用后,应用可能与其他CI产生关系,需进一步梳理。

 

其次,明确应用的属性负责人。应用具有对应的负责人、研发和SRE等,针对应用构建、发布、变更,以及围绕用户进行的其他动作,我们都有对应流程,以保障应用的配置和变更审核。

 

最后,进行定时的采集任务,以保证应用最终的数据准确性。

 

6)推动配置的自动发现和更新

 

图片

上图提到的“资源”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比如服务器资源。通过一定方式采集这些资源,最终上报到资源管理平台。

 

  • 建设完善的配置采集能力,杜绝人工维护的场景;

  • 自动发现资源和应用的配置信息;

  • 对接流程、管理平台和设备,实时获取和更新配置状态;

  • 建立资源配置和使用规范,通过CMDB进行合规检查;

  • 推动实现配置消费闭环,通过消费反馈,自动维护数据可靠性。

 

四、 B站SRE资产平台建设之路

 

 
1. 什么是服务树

 

图片

 

讲到资产平台,要引入“服务树”的概念。这是B站近5年来持续建设的平台,即以应用为中心的树形信息配置系统,它主要描述各个组织层级的关系。

 

业务线、中台、架构都可以在服务树上申请创建顶级节点,再由各层级Owner根据业务模型向下拆分子节点,目标是解决B站所有业务线和资产的管理问题。

 

1)服务树的定位和职责

 

  • 定位:服务元信息中心和信息流转枢纽。

  •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业务、应用(服务)、资源、权限等管控,支撑整个SRE体系、基础架构系统间的信息构建和流转。

 

2)服务树的业务场景

 

①面向业务方的资源管理

 

  • 贴合业务线:相比通过变动频繁的组织架构,贴合业务线的服务树更适合用于各团队在产品/项目工作中进行资源归属的管理(资源的盘点可在服务树平台进行)。

  • 统一元信息:对于业务团队、计费中⼼、安全合规,有统一的资源meta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并提升协同效率。

  • 批量管理:资源挂树后,针对层级的单/多类资源的批量管理,包括新建、删除、配置、迁移等,就有了发挥的空间。

  • 统计资源利用率:以帮助业务⽅提升资源效率,优化成本。 

  • 统计SLO信息:以面向用户落实稳定性保障的成果。SLO统计应用和业务维度的指标,并发送给应用或业务维度的负责人、近期实际的变更人,进而获得保障性的成果。

  • 面向业务的权限管控:有了层级资源模型,结合服务树的鉴权模型,就可基于节点的⼈员信息进行权限管控,服务树基于IAM实现了一套灵活的认证鉴权机制。

 

②面向资源提供方的统一资源交付

 

资源提供方作为租户接入服务树,并注册需要挂树的资源信息;资源挂树/回收时,服务树会校验该租户是否有资源的管理权限,保证租户间资源隔离。

 

商品化的资源可以定时向RA资源运营平台推送账单,RA资源运营平台也会检查该租户的身份(非该租户的资源不能接受此租户推送的账单);最终,RA会按照业务层级聚合账单推送给业务⽅。

 

租户可以基于服务树来构建资源管理模型,使自己的资源管理更贴合业务,租户可以将Quota、预算、资源利⽤率、SLO等基于服务树来构建,通过这些措施,租户可以更了解业务方的资源使用情况, 实现更合理的资源调配,从而缓解B站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3)服务树的核心概念

 

  • APPID:APPID组成结构包括业务域、业务、应用;各组成属性的命名,存在约束条件,仅可使用小写字母和减号-。

  • 业务域:一系列联系较为紧密的业务的集合,是业务对象高度概括的概念层次归类,目的是便于业务的管理和应用。

  • 业务:一些能够为公司(或组织)达成某个目标或产生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特定业务的业务能力取决于这个业务的类型,例如,保险公司业务能力通常包括承保、理赔管理、账务和合规等。在线商店的业务能力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和发货。

  • 应用(服务):在既有业务能力范围内,可以为每个能力或相关能力组定义应用;应用是企业业务组成的最小单元。

  • 组织: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

  • 产品:财务提供的拆账粒度,在树形结构的层级是大于业务,小于组织。服务树按照组织架构、业务域、产品等不同视角,构建不同的树视图。

  • 应用场景:内部各个应用、运营系统通过APPID来进行应用的唯一定位,通过APPID进行相关资源的关联。

  • 环境:资源所处的环境,如PROD、PRE、UAT、FAT。

  • 资源(资源类型):维持一个应用在各生命周期所需的资源,如容器、数据库、缓存、负载均衡、物理机等。

 

 
2. 围绕应用的结构模型

 

图片

 

如上图所示,我们采用组织架构-业务-应用的数据结构,完成业务层级的模型概念。在业务层级,我们会梳理职能、人员、工作、产品或业务域归属关系的,由此按照不同制度产出对应的树视图,但主视图还是以组织架构为主。

 

我们可以在树形结构上,对资源权限模型进行管控。

 

首先,在应用层级,将资源模型绑定或挂载到应用节点,此处资源可能包括服务器、数据库或缓存的资源。

 

其次,应用节点上有对应权限设计,比如产生一些角色。B站具有5大标准角色,也支持用户自定义角色,来支撑挂表到对内节点上。角色可以授予对应的权限模型,例如,某个平台某个资源的某个动作,可以授予权限模型,同时权限也可以授予真实对应的用户或AB账号,以此统一抽象成“基于节点控制资源”的方式。

 

我们可以在不同节点绑定不同的资源,或梳理对应的归属,以此展现对应的权限控制。

 

 
3. 应用元信息

 

图片

 

上图是B站服务处,左侧是标准的组织树的输出,右侧是应用层级的基础信息。下图应用所使用的资源信息,包括服务器、容器、数据库、缓存和SLB等信息。

 

 
4. 资源CI的定义

 

图片

 

这些元信息或应用所用到的资源信息,是怎么进入到服务树的?这时则需要介绍B站针对资源定义的CI定义模型。

 

如图所示,我们拆分了CI模型的定义、CI与CI的关系定义和属性定义。

 

CI实体类型定义:

  • 引入了类型名称,用于公共属性的复用。

  • 属性具有对应名称和类型,但由于使用了开源的存储引擎levelDB,仅支持基础数据类型,不支持特定数据类型,所以我们进行强限制,内容包括:是否唯一、是否要建立索引等。

 

关系定义:

  • 端点实体生命周期独立:例如主机和机房,主机下架或销毁后,其他机器可能没有全部下线机房,配置信息还存在。

  • 端点实体生命周期一致:例如数据库集群和数据库实例,数据库集群一旦被销毁,数据库实例必然随之被销毁。

 

 
5. 应用资源模型定义

 

图片

 

首先,定义应用模型及其属性资源,再定义容器模型及其属性资源、模型的Relationship。

 

随后进行实例化时,会按照模型信息和关系信息进行对应存储,最终形成应用运行时的资源拓扑,上图展示了容器场景中资源运行的信息。

 

 
6. 权限控制

 

图片

 

服务树鉴权复用了IAM的鉴权体系(参照了GCP IAM的实现),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 成员:我们的成员目前包括OA员工、三方或外包员工、三方合作公司的员工。

  • 角色:平台会提供标准化角色和权限控制,权限控制决定可对哪些资源进行操作。向成员赋予角色,就是赋予这个角色所包含的所有权限。

  • 权限:权限决定可执行资源的操作,通过provider、resource或action的方式展示,比如,可以创建某个节点。但权限不能直接赋予成员,需要绑定至角色,再由角色进行相应授权。

  • 授权:授权是将一个或多个成员绑定到某个角色。某个节点的授权定义了谁(成员)对该节点的资源拥有何种访问权限(角色)。

 

如上图所示,落地时,首先可以看到权限点有哪些。然后,确认这个角色在此节点,会否被授予给右侧的成员。如果授予,这群成员在此节点,就具有控制资源的相应权限。

 

 
7. 数据治理——以节点权限为例

 

图片

 

由于数据树项目的持续时间长达五年,所以存在数据治理的需求。如上图,我们以节点权限为例,分享数据治理的实例。

 

组织:

  • 确定并建立数据治理小分队,由产品/运营组成;

  • 明确节点负责人职责,需要对本节点权限负责。

 

规范:

  • 权限申请和授权准入规范;

  • 权限申请审批人对权限授权负责。

 

数据运营保障:

  • 运营大盘;

  • 数据报表定时推送;

  • 权限腐化程度(应用画像打分--尚未实现)。

 

 
8. 未来展望——应用画像

 

图片

 

针对服务树,我们想从应用出发,进行应用画像。如何理解应用画像?

 

业内有个成熟的概念,叫用户画像。以B站为例,用户维度的内容包括:是否大会员?是否UP主?近期投稿多少?稿件最高点赞率多少?

 

应用画像和用户画像类似,针对单个应用进行多维度的关联性分析,随后输出应用分析报告,目前内容主要包括CI、CD平台的信息、运行情况、资源信息、调研信息、稳定性信息,并据此进行评估。

 

输出数据包含两个部分:应用分析雷达图、应用画像基本信息。应用分析雷达图,由服务树对上报和周边平台手机的综合数据,进行分析,目前抽取了6个概括应用的维度:

 

  • 活跃度:主要衡量应用是否活跃,计算依据变更/构建。得分越高,说明该应用越活跃。在该维度,我们还产生了指标,比如近三天、近七天的变更人。更新分析时,如果出现应用故障,我们可以选取近三天的变更人进行推送。

  • 健康度:对接moni/事件,衡量应用当前可能存在的性能瓶颈与稳定性风险。得分越高,说明越健康。

  • 复杂度:根据应用的使用场景,相关中间件的特性等维度,计算出的ADAM画像复杂度。主要用于衡量应用的使用情况,分数越高说明应用越复杂,可能涉及的改造情况越多。

  • 负载:主要衡量应用的运行性能情况。目前对接CPU使用情况和内容使用情况,以展现使用负载。

  • 成本衡量:主要衡量应用资源成本,得分越高,成本使用越高。

  • 权限衡量:主要衡量应用权限粒度是否过大,得分越高,说明权限粒度控制越精确。

 

获得这些数据后,我们要进行应用标签服务化的流程,目前整个流程还在实施中,进行到数据验证部分。

 

数据验证需要确认:标签体系设计有哪些?平台能否提供数据源?不能提供数据源,应该使用什么方式?除此之外,数据进行离线数据库后,或开户后进行离线计算,再进行数据验证,检查是否存在问题,最后形成标签生产。标签落地后,为业务方提供数据。

 

Q&A

 

Q1:模型建设是否要遵循数据库的范式?

 

A1:B站的服务树,所用到数据存储的引擎很多。比如,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人员信息或其他信息;用MongoDB存储文档数据;用图数据库进行图的构建。

 

我们在设计关系模型时,为了建立几余度小,结构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库表的时候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我们的DBA会管控DDL操作,给出设计的建议。

 

Q2:CMDB对外提供数据如何保证安全?

 

A2:对外提供数据时,一般需要保证数据质量,因此我们更关注数据质量,而非数据安全。

如果数据安全指的是,不应被看到的数据是否要进行暴露。在这个维度上,需要与内审、外审沟通。因为B站每个季度或每半个季度,都会进行内审或外审,所以我们与内审、外审多次沟通,数据能否完全公开,以及这部分数据在什么场景可以公开。

在B站,部分数据对组织架构、对公司内部所有人,是完全透明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暴露出来的。不能暴露的核心敏感数据,可能包括这个人的职级、电话,我们具有对应的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有人要使用这部分数据,可能需要走邮件申请的流程,申请通过后,才能拿到对应数据。

 

Q3:建设运维数据中台有无必要?

 

A3:这要看贵公司的整体建设思路如何。以B站为例,建设运维数据中台是非常必要的,技术架构部、微服务相关的业务等内容,都基于SRE数据中台进行建设。

 

Q4:CMDB和ITSM的服务目录、知识库等关系如何界定?如何协同工作?

 

A4:CMDB不存储知识库的相关内容;服务目录只存储应用的相关信息,包括应用的配置信息、运行信息;事件管理承载知识库的功能需求。

 

Q5:运维的知识图谱和CMDB是什么关系?

 

A5:知识图谱基于CMDB的数据进行构建,建立知识图谱是CMDB的消费场景,所以是依赖关系。

 

Q6:数据资产对SRE的意义是?

 

A6:如果不建设数据资产平台,SRE要使用数据时,就需要到各个平台上查看。比如,某个业务限流,SRE首先要去监控查看这个接口的情况,调用可观测平台查看接口的上下游,查看 QPS是否符合预期、缓存情况如何。由此,分析时,也需要分别查看各个平台,最终定位问题。

 

因为B站进行了资产化建设,打通平台对应的更新分析链路。我们还配备企业微信的 H5推送,直接告诉研发/SRE,由此保障稳定性。

 

Q7:如何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一致性?

 

A7:针对不同维度、不同数据源,我们具有对应配置、告知规则和监控。如果数据不一致,达不到定义模型的数据准确性要求,对应推送会送达数据干系方和责任方。

数据大盘有模型数据的当前情况,包括总量数据、存量、在CMDB平台上的数据量、准确率,为相关人员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Q8:时序数据库用于哪些场景?

 

A8:时序数据库用于存储日志和用户行为分析等信息。

 

 

获取本期PPT,请添加群秘微信号:dbachen

点这里回看本期直播

最新评论
访客 2023年08月20日

230721

访客 2023年08月16日

1、导入Mongo Monitor监控工具表结构(mongo_monitor…

访客 2023年08月04日

上面提到: 在问题描述的架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Click…

访客 2023年07月19日

PMM不香吗?

访客 2023年06月20日

如今看都很棒

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