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执行的核心是经理,他们出问题执行必定拉胯,员工一定摸鱼;战略传递的核心是中高层干部,他们出问题可能团队一团火热,但就是拿不到战略结果。
员工对这个框架来说,是经理的筛选群体、是实际工作的执行者,这在正常情况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行业不景气,整个框架便会浓缩,第一层变化是高管会向下兼容中层干部的职责,第二层变化是一线员工的数字会大幅“NPC化”。
中层干部浓缩化,基层员工外包化,会成为这个阶段的趋势,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这对CTO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客观情况来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程序员这个岗位进入了供过于求的状态,而由于这两年市场的低迷,失业潮也影响着程序员这个群体。
去年我这边为10多加公司做过咨询,发现一个现象:一线员工这个岗位流动性非常大,一年以上就能称得上老员工了,并且在访谈中发现几个问题:
一般程序员对于市场的预期依旧向好;
很多公司没有所谓的业务壁垒,使用老员工与新员工似乎影响不大,反正团队没死;
经理层以上,稳定性要高很多;
公司对员工的表现多数不满意;
优秀的人才依旧不流通,放出来很快就被人盯着了;
而又由于降本增效的大环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求生“丢掉包袱”,选择以外包的形式完成项目。
但实操过程中,他们发现完全用外包是另一个极端,成本看起来低了,但代码质量差、难以维护、难以持续等问题变相增加了成本,得不偿失。
所以,在当前市场环境,如何高效的完成项目、如何保证精华部分在自己手里、如何最大化的节约成本,是CTO新的命题。
一、逆风下CTO的困局
有个公司做了100个项目,后续复盘发现其中90个是“垃圾项目”,这在增长业务增长、公司上升阶段是无所谓的,那时候公司也鼓励创新、对冗余有一定预期。
但在收紧阶段,90个垃圾项目就是致命的,他可能意味着几千万的人力资源浪费!公司变得不再容忍了,于是会对各部门开展项目卡脖子。
项目少了,就人浮于事了,技术部门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就会找各种基建、重构类项目做起来,但这对公司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公司最初希望CTO们自觉点,自己提出裁员计划,但往往他们都无动于衷,于是一般的骚操作也就出现了:或者将产研团队打散分到各个业务团队,或者直接让业务团队采买研发团队,以部门的对抗去降低研发的人数。
只不过这个动作有利有弊:业务团队白嫖惯了,一定不会愿意给太多成本,所以会将研发团队当夜壶对待,其结果很可能是优秀的人走了,特别差劲的人也走了,最终留下一批中不溜秋的。
好的点是公司降本的目的达到了,不好的点是未必会增效,并且公司公司总是一会忙、一会闲的,忙的时候找不到人用,闲的时候又闲人多了。
对于CTO来说,真实情况是:忙的时候招不到人,招到合适的人并且适应后,可能都忙完了....
所以忙是真忙,闲也是真闲,只不过忙的总是那几个人。而公司为可能忙、真的闲买单的成本过高了。
在业务增长的时候这无所谓,但在业务停滞、缩减的时候这需要一个解法。
二、二八原则
就这些年的观察,二八原则在工作和人员组织中都是存在的:
产研工作中精华的部分占据不超过20%;
10个人里面有2个会成为经理和组长;
所以理想情况下,公司本部只应该留下各种负责任,有热爱,有专业的经理,他们先去完成那20%精华部分的工作,然后他们去监督评价外部人员(兼职或者外包)去完成剩下的80%。
这会是一个“不错”(或者说被动)的策略。
在这个模式下对CTO的要求有两点:
第一,总是保证经理们是优秀的、充满积极性的,这对应着要求他们的奖惩是正确的;
第二,保证外部资源池是够的,有需要的时候能马上找到人;
举个例子:原来研发团队有100人,在这个基础下现在只保留30人左右,其中包括几个总监、10多个经理以及10多个核心员工,其余部分全部外包。
70个缺口至少需要200左右的外部资源池,这里的难点在于人员不足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增加单价,在去除五险一金的情况下,可以给外包人员更高的单价,项目结束就解除关系,如果外部人员有特别优秀的,也可以考虑吸收。
这里可以算一笔大账,在稍微增加单价的情况下,所额外造成的成本,与员工在空闲时候的成本比较,哪个大。
所以结论是:
裁员70% ;
保证200%的外部资源池;
给经理合理的奖惩,持续呼喊积极性;
给外部人员更好的单价,扩大资源池;
三、经理的意义
在该外包体系中,经理的角色至关重要。
他不仅是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资源之间的桥梁,而且是确保外包人员高效运转、保持高质量交付的核心力量。
从之前的管理课程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出,经理的“英雄”属性在外包体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经理的核心职责之一是维护公司内部的工作有效性,保证团队的高效运转,而这一职能在外包体系中尤为重要。
根据第一篇文章的分析,员工和公司之间的价值判断是有差异的,员工自然倾向于追求最小的个人努力与最大收益,这一行为模式正符合了“好逸恶劳”的天性。
因此,若没有经理这一层级对外包员工进行精确监督,员工可能只会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甚至在没有严格监督时产生质量问题。这种情况下,外包人员的交付就很可能会出现误差,导致公司的整体项目进度受到影响。
在外包模式中,经理的核心职责是确保外包人员专注于最小颗粒度的任务执行,而不是要求他们理解公司战略。
经理需要将任务分解到足够细致的程度,以便外包人员能够明确执行目标,避免偏离工作重点。
若经理缺乏责任感或沟通能力,外包人员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工作指引,影响任务质量和进度。
同时,经理还需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以便及时识别和调整外包团队在执行中的潜在风险。
外包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依赖于经理的管理与引导,尤其是经理在任务分配、实时反馈和纠偏方面的能力。
优秀的经理需要不断对外包人员进行评估与纠偏,因为频繁的纠偏是确保任务按时完成的关键。
与全职员工相比,外包人员需要更高频率和更强力度的反馈来确保工作质量。
只有通过持续的监督与调整,经理才能有效推动外包项目按质量标准顺利完成,从而保证外包模式的成功运作。
总结一下:公司经理层级不行,外包体系必定拉胯,而且该体系过于依赖经理层的英雄属性,一定要做好奖惩,否则很容易崩溃。
四、结语
在研发管理的深水区,CTO的困局本质上是组织效能在市场环境恶劣情况下的适应性挑战。
本文提出的核心团队+弹性外包策略,与之前管理课程中揭示的管理底层逻辑是类似的,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说明:
管理问题的根源是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而保留30%核心团队正是为解决这一症结。
MIT Sloan研究显示,顶尖工程师的代码贡献效率是普通程序员的10倍,但沟通成本仅为其1/3。当核心团队聚焦20%关键模块时,其实际效率会高很多。
弹性资源池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对抗组织熵增。
AWS的Spot团队模式证明,动态外包使项目突发需求响应速度提升47%,同时将闲置成本压缩至传统架构的18%。
这种用市场波动对冲组织刚性的机制,正是之前管理课程法治兜底、人治突破思想的工程化实践。
研发团队会形成三层结构:
战略层(高管):通过保留的30%核心团队掌控技术主权,做顶层设计,做有技术壁垒的工作;
控制层(经理):项目执行主体,负责与外部人员合作,并评价外部员工工作;
执行层(外包):形成可插拔的技术服务单元
其中的核心是经理层,经理层如果掉链子,外包人员的工作就不受控制。
将20%核心模块封装为“技术黑盒”,通过API方式调用,对外要足够透明。
就算不能做到API层面的调用,也要在代码层面做隔离,否则会造成核心资产外泄的风险。
不可避免,使用外包可能更快的造成技术债务,斯坦福研究显示,每1美元外包开发投入,后续需0.6-1.2美元进行系统整合,这一隐性成本会在后续的时间逐渐爆发。
这块工作后续也需要组织解决。
最后,在当前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CTO们面临着如何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保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通过实施核心团队+弹性外包策略,能够在保证核心技术掌握和团队稳定性的基础上,灵活应对市场波动,避免因人员波动和资源闲置造成的巨大成本。
与此同时,确保经理层的积极性和外部资源池的充足,是这一模式能够成功落地的关键。
如果字段的最大可能长度超过255字节,那么长度值可能…
只能说作者太用心了,优秀
感谢详解
一般干个7-8年(即30岁左右),能做到年入40w-50w;有…
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