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开源经验总结出的bug修复技巧,好用!

xuexiangjys 2021-01-16 09:47:00
​前言

 

bug, 又名程序缺陷或者程序漏洞, 是每个程序员每天都回避不了的东西。

 

程序员对bug的感情可谓是五味杂陈:一方面bug非常可恶,尤其是一些偶现的bug,它强大到可以摧毁一个优秀程序员的意志;另一方面很多bug又是程序员自己亲手写下的,无奈之余只能自嘲一句:不写bug我们就要失业了!

 

作为一名职业程序员,同时也是一名开源创作者, 夸张点说,我解过的bug可以绕地球一圈, 每天写bug解bug几乎是我的日常。

 

但是,作为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技术up主,我怎么能止步于每天写bug和解bug呢?更何况,人生在世,总得有点追求。既然我不能够阻止bug的产生,那么就让我总结一点bug的修复技巧,让bug消失地更快点吧!

 

一、bug修复的生命周期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修复一个bug就像给病人看一场病,本质上是相通的。

 

当我们遇到一个bug(问题)的时候,一般我们需要经历如下6个步骤:

 

  • 了解bug。我们首先需要到底出了什么bug,现象是什么,怎样发生的;

  • 复现bug。在了解了bug的大致情况之后,我们需要能够找到复现的路径,这就为后面bug的定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 定位bug当有了稳定的复现途径之后,要做的就是打断点、打日志进行调试,来一步一步分析和定位bug,到底是那块代码导致的错误;

  • 确认bug。当我们定位到bug出错的地方之后,我们就需要分析这到底是不是bug。如果是bug,那么这个bug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到底能不能解决;

  • 修复bug。在明确了bug的根本原因之后,下面就需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修复这个bug了;

  • 验证bug。并不是每次我们修复完bug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此时我们还需要去重现bug以确保bug被真正修复。除此之外,有条件的我们还需要去验证相关场景,以保证修复该bug不会引入其他bug

 

以上可以总结为12字方针--"了解、复现、定位、确认、修复、验证"bug。一般在稍微大一点的公司,都会有对应的流程对bug的修复进行流程控制,最终形成闭环。

 

可以看到的是,其实修复bug只是解决一个bug的6个步骤中的其中一步。很多刚刚参与工作的程序员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一遇到bug,就开始漫无目的地看代码或者是上网各种瞎搜索,又或者各种无脑问,最后搞了一圈可能连自己要解决的bug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解决bug的效率可想而知。

 

可能读到这的你此刻非常想问:怎样才可以更快地修复一个bug呢?那么下面我就根据上面讲的六个步骤来分别讲解一下对应的技巧。

 

二、解决bug的艺术

 

在我看来,修复一个bug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修复一个bug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一个bug,并保证这个bug下次不再复现的话,其实是非常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下解决bug的艺术。

 

1.了解bug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ug修复的第一步当然是先了解bug了。

 

了解bug是解决bug最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决定了后面五步执行的效率和质量。糟糕的错误报告和不负责任的问题描述都是埋葬程序员修复bug意志的罪魁祸首。

 

在了解bug之前,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了解它产生的现象、描述、复现步骤、以及解决后的预期是什么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它呢?

 

下面我给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观察现象

 

光凭文字说明是无法准确领悟到bug的精髓的。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文字表达描述都是千差万别的。

 

如果说这个时候能提供一段出错的视频或者问题截图,又或者能够现场演示错误的话,这样观察现象,然后再结合问题描述之后,一定能够帮助你快速地了解这个bug。

 

2 ) 询问相关人员

 

这里你询问的可以不仅限于发现bug的人(一般是测试人员),当然你首先应当询问的还是这个发现bug的人。

 

这里你需要着重询问bug报告上你觉得迷惑的点,比如出现bug的应用版本、设备型号、bug出现的频率、bug产生的步骤和恢复的途径、bug修复的预期效果等。这里你需要进行刨根问底地询问,因为可能bug发现人觉得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对你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点。

 

问完发现bug的人之后,我们还可以向bug对应模块的负责人(测试、开发、产品)询问该模块的业务逻辑,说不定能够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哦。

 

3 ) 提供bug报告模板

 

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可以让程序员直接跳过bug修复的前三步,直接进入到确认bug步骤,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bug修复的效率。那么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应当具备哪些内容呢:

 

  • bug的标题和问题描述;

  • 出现bug的应用版本;

  • 出现bug的设备信息(型号、版本等);

  • bug产生相关的视频、截图和错误日志;

  • bug复现的步骤;

  • bug出现的必要条件(环境)和恢复途径;

  • bug修复后的预期效果;

  • bug对应的模块或者关联bug。

 

有了以上的内容之后,相信程序员能够很快地了解这个bug,定位出bug产生的原因并予以解决。

 

2. 复现bug
 

 

如果你在第一步了解bug中获得了良好的bug报告的话,则此部分可以很容易。你只需要按照bug报告中的bug复现步骤,按顺序操作即可稳定复现bug。

 

当然,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你手握bug报告,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工作,然而bug就是无法复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重新了解bug

 

此时为了能够复现bug,你可能需要回到上一步,重现去了解bug。因为你之前对bug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又或者你第一步并没有做好才导致了bug未能复现。这个时候带着疑问去重现了解bug,可能你会发现新的大陆。

 

2)将偶现bug转为必现bug

 

偶现bug算是bug家族中最调皮的一个了。它们以没有规律,难以复现等特性,经常能把一个好好的程序员给逼疯。

 

但是既然是要复现bug,那么肯定要找到bug稳定复现的路径,这样才能方便下面bug的定位。这里我推荐大家的一个做法就是想办法把偶现的bug转化为必现的bug。因为即使是偶现的bug,很多也是特定条件下必现的bug,只不过此时你还没发现这个特定条件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将偶现bug转为必现bug呢?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常用的技巧:

 

  • 对比法:观察并对比复现和不复现的各方面条件,找到那个必现的特定条件;

  • 注释(删除)代码法:对怀疑的代码进行注释(删除),直到彻底将偶现bug转变为必现bug。

 

3. 定位bug
 

 

一旦我们找到了bug稳定复现的步骤之后,下面的工作就是开始定位bug产生的地方了。

 

这一步可以说是解决bug的关键环节,这一步骤的难易程度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程序员自身的代码量(工作经验);

  • 对项目代码(业务)的熟悉程度;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快地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呢?下面我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 断点调试法。这是程序员通用,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定位问题的方式。一个不会断点调试的程序员和瞎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日志分析法。其实并不是所有bug都可以进行断点调试的。比如在一些循环调用或者业务较为复杂的场景下,打日志分析定位是较为适合的方式;

 

  • 排除法如果一个bug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情况的时候,这个时候采取排除法的方式是最优的。你可以把可能导致bug产生的代码块都打上日志或者断点,然后重现一下bug进行问题的定位;

 

  • 码回滚法。如果你这个bug在之前的版本是好的,但是在现在版本上又出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代码回滚大法。把你的代码回滚到你怀疑的版本,运行看bug是否消失,然后对两个版本之前代码有何区别,最终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这里我们可以使用二分法来提高代码的回滚效率;

 

  • 注释(删除)代码法这个我在上一个步骤中也提到过。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定位的bug,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方法进行尝试。不过这个方法使用起来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可能你删除的那一串代码虽然能够解决bug,但是却不是bug产生的根源,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将必现bug改成了偶现bug,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 源码分析法。有的时候有些bug可能并不是你的代码导致的问题。可能是第三方库本身的bug,又或者是系统本身的bug,又或者是你误用api导致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拥有源码分析的能力。深入源码中,一层层分析直到最终找到bug产生的原因;

 

  • 联想法。通过一些类似的bug修改经验从而联想猜测出bug产生的位置。这个方法对使用者本身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使用者对项目代码和业务逻辑非常熟悉,同时对问题分析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牛人能够一眼就能看出问题,他们常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 场外支援法。这是实在定位不出bug才采取的下下策。因为它并不能提高你定位bug的能力,同时请别人帮忙定位bug,你就需要把你之前所做的工作都要全盘地向他表述一遍,这样不仅会降低bug修复的效率,同时还不一定能保证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它取决于你表述问题的能力和帮你的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确认bug
 

 

在我们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后,下面的工作就是分析bug产生的根源了。

 

这一步可以说是bug修复6个步骤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这个bug能否被彻底地解决,同时也是最能体现bug修复艺术的步骤。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一步往往被很多人给忽视了。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修复bug的时候,都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 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一些初入项目的程序员经常因为修复一个bug而导致了另一个bug,又或者只是看到了bug的表象却不能感知到bug产生更深层次的原因,所以10种产生bug的情况他可能只改了一种,将必现问题改成了偶现问题,让bug变得更加复杂;

 

  • 时间限制:这是我们程序员经常碰到的限制。这在互联网企业非常普遍,通常解决一个bug是有时间限制的,例如:这个项目明天就要上线了,并强制要求你今晚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被逼无奈,采取硬编码的方式去临时把这个bug给按住。其实这样虽然bug是被临时解决了,但是却会让这个bug变得愈加复杂。很多公司出现的那些祖传代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动一下就可能产生无数未知的bug,令人绝望;

 

  • 业务限制:很多时候导致代码逻辑非常复杂难懂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种业务限制。我们在修复一个bug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种业务的限制,导致bug的修复一种不能从根源上予以解决,只要业务一调整就可能导致这个bug反复地出现。

 

说了这么多限制,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呢?

 

  • 多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水平:这是打破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

  • 及时处理bug:在收到bug报告的第一时间就去处理,尽可能打破时间的限制;

  • 多熟悉业务:有时间就多去了解和梳理业务,深入研究项目代码。这样我们在解决bug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对业务不熟悉而无法分析出bug产生的根源;

  • 准确定位bug:bug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分析出bug产生的根源。因此你需要仔细分析和定位bug,使用我上面介绍的8种方式去定位bug。

 

5. 修复bug
 

 

其实前面的四步都是为这一步所做的铺垫。有了前面四步的工作,相信到这儿也是相对微不足道的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优美地解决这个bug了。

 

到了这个阶段,bug通常不需要大的修改来修复,因此这一步往往会非常快,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的技巧啦。

 

6. 验证bug
 

 

作为bug修复的最后一步,它是确保bug被真正修复的最后保障。

 

在这里需要我们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 重复之前复现bug的步骤来验证bug是否被彻底解决;

  • 验证bug修复可能改动到的相关模块是否正常,保证bug修复不引入新的bug。

 

如果上述有任何一点没有达到的话,请返回步骤四和步骤五,重新修复bug!

 

三、如何提高bug修复的效率

 

上文我们着重讲解了解决bug的艺术,为的是能够更好地解决bug。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既有效,又快速地修复bug,提高bug修复的效率呢?

 

通过上面对于解决bug的艺术的讲解,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影响bug修复效率的几个关键点:

 

  • bug信息收集的效率以及有效性;

  • 时间限制的压力;

  • 人员对项目代码(业务)的熟悉程度;

  • 人员自身经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4点可以说直接决定了bug修复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bug修复的效率呢?下面我将一一给出我的看法。

 

1. 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机制
 

 

bug信息的收集可以说是修复bug过程中最为耗时的环节。提升bug信息收集的效率以及有效性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我们修复bug的效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机制呢?这里我给出我的几点建议:

 

1 )提供优秀的bug报告模板

 

上文我们在了解bug一步中提到过: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可以让程序员直接跳过bug修复的前三步,直接进入到确认bug步骤,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bug修复的效率。

 

这里我再次重复一步,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应当具备哪些内容:

 

  • bug的标题和问题描述;

  • 出现bug的应用版本;

  • 出现bug的设备信息(型号、版本等);

  • bug产生相关的视频、截图和错误日志;

  • bug复现的步骤;

  • bug出现的必要条件(环境)和恢复途径;

  • bug修复后的预期效果;

  • bug对应的模块或者关联bug。

 

2 )建立完备的日志体系

 

一套完备的日志体系,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用户到底做了什么才导致bug的出现。

 

在项目的初期,我们可能为了赶工期而常常忽视了日志打印的重要性,这很可能就会导致该项目日后的维护将非常得艰难。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日志体系呢?

 

  • 并不是所有的用户(测试)都能够给你描述清楚bug产生的信息;

  • 即使用户(测试)给你描述了bug产生相关的信息,但是他们并不理解你的代码逻辑,他们只能根据bug出现的现象告诉你问题,可能他们的表述和你的理解不在一个频道。

 

如果你有这么一套完备的日志体系,那么你就可以在用户(测试)不用开口的情况下,直接get到用户的操作行为以及对于的代码逻辑。同时,可能一句关键点的报错日志就可以帮你直接定位到bug产生的位置,从而直接进入第四步确认bug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如何打印高效的日志呢?

 

  • 在异常分支返回前打印日志;

  • 在复杂业务流程的关键点打印日志;

  • 在对外交互或者模块交互点打印日志;

  • 在用户交互或者生命周期的关键点打印日志;

  • 对重要的信息点打印日志,记录用户画像;

  • 按重要性分等级打印日志;

  • 禁止在循环中打印日志,禁止打印无效的日志;

  • 禁止打印用户隐私相关的信息。

 

2 .建立自动化测试机制
 

 

建立自动化测试机制,可以让突破时间限制成为可能。

 

1)更早地发现bug

 

很多时候来自时间限制的压力,往往是测试不充分导致的。很多bug直到产品临近上线或者交付的时候才被发现,这个时候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在时间上做出限制,无情压迫我们这些活在公司权力最底层的程序员们。

 

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套自动化测试机制,每天下班后都进行自动测试的话,那样很多bug就能被提前发现,从而为我们修复bug预留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2 )节约bug验证的时间

 

对于一些复杂难解、偶现的bug,我们往往会在确认bug验证bug之间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套自动化测试机制或者工具帮助我们验证bug的话,就可以极大地缩减我们修复bug的时间。

 

3 .提高项目代码(业务)的熟悉程度
 

 

提高人员对项目代码(业务)的熟悉程度,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员定位bug的效率。

 

1 )建立丰富的知识库体系

 

建立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己责任内项目代码(业务)的理解,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我们所不了解的业务模块。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丰富的知识库体系呢?下面我给出我的几点建议:

 

  • 对知识进行分类;

  • 定期添加和更新知识库的内容;

  • 提高知识库的检索效率;

  • 定期组织知识的分享;

  • 激励贡献知识库的人员。

 

2 )建立责任田划分机制

 

划分责任田的目的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划分责任田的好处:

 

  •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划分完责任田后,田主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模块负责,这就必然要求其对模块内的代码(业务)更加熟悉;

  • 责任到人利于追责和bug跟踪。

 

当然责任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 职责明确之后可能导致缺少全局视野。一些复杂的bug可能是几个模块共同作用下才产生的,对于这类bug的定位势必会大大增加难度;

  • 划分责任田之后,可能导致踢皮球的情况。

 

责任田划分机制,它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是否需要建立责任田划分机制,还是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的。

 

4. 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定位bug、确认bug以及修复bug三个步骤下的效率。

 

  • 建立公平的员工晋升制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人员的主动性的积极性,提升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

  • 建立岗位轮换制度。让人员定期负责不同的模块,可以极大地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全局视野;

  • 定期组织培训学习。

 

四、最后

 

以上内容,是我参与工作五年,开源六年以来所总结下来的全部经验,喜欢的可以点击收藏或者三连支持一下!最后,还是祝福大家从此代码无bug,哈哈哈!!!

 

作者丨xuexiangjys
来源丨公众号:我的Android开源之旅(ID:openandroidxx)
dbaplus社群欢迎广大技术人员投稿,投稿邮箱:editor@dbaplus.cn
 
最新评论
访客 2024年04月08日

如果字段的最大可能长度超过255字节,那么长度值可能…

访客 2024年03月04日

只能说作者太用心了,优秀

访客 2024年02月23日

感谢详解

访客 2024年02月20日

一般干个7-8年(即30岁左右),能做到年入40w-50w;有…

访客 2023年08月20日

230721

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