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级IT市场从最早的C/S模式MIS系统建设时代开始,到后来的B/S模式的集中式业务系统建设,再到这几年红火的云计算、大数据,一直以来虽然具体各行业、各企业有些差距,但技术驱动始终是主旋律。2B市场的各大玩家,不同时期都有其典型代表,从乙方的发展路径来看,技术驱动其实也一直是主旋律。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来的第一代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商,如金融行业的恒生电子和电信行业的亚信联创(当然后来亚信联创又分家了),开发商吃透了一个行业的应用软件市场。店大到什么程度,用客户的话说,很多需求求着这些大开发商才能按时完成,否则人家排期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另外一类就是背靠传统IOE厂商做代理起家的公司。今天中国2B市场的多数上市公司都是代理起家的,如华胜天成、荣之联、神州数码等,这些代理商兴衰的背后其实是IOE厂商的技术或产品驱动,比如当年的康柏、HP代理就随之衰落了。在第一代企业里面,唯一的两个例外是用友、金蝶,是靠ERP产品起家的,实际上产品驱动是技术驱动的升级版,不重视技术的公司肯定无法成就好产品。
相比应用软件开发商的行业限制,背靠系统软硬件的代理商更容易复制、更容易跨行业,后来的进化是代理商通过代理进入各企事业客户,再顺带卖一些自己的服务,即启动了所谓的第三方服务市场。十多年前,DBA+社群所在的这个领域,最大的两家第三方服务商基本就是两匹马:神州数码和东方龙马。但今天,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其实更多还是代理和集成,而东方龙马除了业内的老人恐怕已经没人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了。究其原因是两匹马更多是代理,围着IOE厂商转,服务深度和专业程度不足,无法给客户带来技术增值;这个巨大的系统软件服务市场被后来以技术驱动的新炬网络和云和恩墨替代了,其中恩墨胜在空军,以盖老师为首的几位创始人都是大名鼎鼎的ORACLE DBA;新炬强在陆军,强大的销售服务网络和执行力。
相对第一代以代理起家的厂商来说,过去十年间,成立了众多以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第二代企业级IT厂商。这些公司多数都很重视技术,甚至完全是技术驱动的。2B市场大量以IOE为代表的软硬件产品Install base,加之为市场培养的大量技术人才,当这些产品过了原厂维保期限时,大量的客户基于成本和服务响应等因素考虑,转而选择了本地化的专业第三方服务商,这也成就了中国2B市场的第三方服务黄金十年。
2014年国家开始推进IT国产化,2015年更是企业级IT创业公司风起云涌的一年,甚至被媒体和创投圈称之为“2B元年”。理由很简单,我相信所有关注2B市场的人都看过这个类似的中美2C三巨头和中美2B三巨头的对比:
确实,美国2B市场向来有大玩家,比如老牌的IBM、ORACLE、微软。目前这三巨头转型云和大数据的力度也很大,加上新兴的Salesforce、AWS,看起来确实很诱人,所有人都希望中国2B圈也可以像2C那样复制美国的成功,拥有中国2B市场的巨头厂商!
所以,最近几年里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成立的众多创业公司可以算作中国2B市场的第三代企业。三代企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品驱动,相比于第二代公司的重视技术,第三代公司更是以技术为命。因为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所以新一代企业家里面技术人员作为董事长/CEO的比例大幅上升。新一代的代表比如IaaS云的七牛云存储,其创始人许世伟就是技术牛人、SaaS CRM的销售易和纷享销客,虽然市场炒作烧钱厉害,但他们的产品体验确实比Salesforce更适合中国用户。
产品驱动可以看作是技术驱动的升级版,但产品驱动的第三代和技术驱动的第二代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技术驱动的服务商很容易通过项目养人,通过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这些企业现金流太好,导致对融资不积极,反而影响了发展速度! 而产品驱动厂商因为要先投入,做出产品才有用户和收入,所以背后都是靠融资发展,而VC的加入又进一步催化了这个市场越来越热。
回应之前作者的文章,如果说原有厂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如同结婚,那么新来者当然要挑战合法地位,要么转型升级、要么被踢出局是自然的事情。更何况,企业级IT市场从来就是技术驱动(包括产品驱动),就像男人一样地感情专一,始终喜欢年轻漂亮的姑娘。如果说中国2B市场过去十年是服务的黄金十年,那么未来十年则是国产化产品的黄金十年!得产品者得天下!
相关专题:
如果字段的最大可能长度超过255字节,那么长度值可能…
只能说作者太用心了,优秀
感谢详解
一般干个7-8年(即30岁左右),能做到年入40w-50w;有…
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