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新征程,金融科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机遇广阔、使命重大。“五篇大文章”为新时期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锚定路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铿锵再出发。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风向标的六大行,其践行的转型战略、发展规划、未来布局都将深刻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演进方向。因此,本文从“总体战略目标、金融科技组织架构、科技人员占比、科技投入占比、科技发展重点”等5个要素入手对六大行目前的金融科技布局进行重点剖析。
工商银行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加快推进科技强行、数字工行建设。夯实安全生产运营基础,提升创新技术驱动能力,深耕D-ICBC数字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引擎。
工商银行深耕金融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组织架构,该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为“一委员会、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即:数字金融委员会、金融科技部、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业务研发中心、工银科技、金融科技研究院。此外,该行强化企业级数据中台建设,自2022年成立数据中台运营中心以来,以更丰富的数据要素和新型数据服务模式驱动业务模式变革。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才数量居六大行榜首。据工商银行2023年年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该行金融科技人员为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6%。其中,工行集团数据分析师9,375人,较上年增长约1,675人。(据分析,该行金融科技机构人员约超1.7万人,占员工总数比超4.05%。)
在加强科技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工商银行持续优化科技人才结构,依托“科技菁英”招聘品牌及集中培养机制,带动基层金融科技职能加速向创新研发与营销服务支持转型,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持续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定向支持等交流项目,着力打造顶尖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提升科技人才专业能力,围绕“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两个主线,聚焦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统筹部署人才分层培养方案。推动数据人才培养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全集团数据分析师9,375人,覆盖各个专业条线及境内外机构,形成了初中高级梯次分布、专兼职有机结合的数字化人才基础;通过建模大赛、数据菁英、跨界交流、产学研融合、体系化训战结合等方式,组建“数据+业务+应用”的分析师柔性团队,深化数业融合,赋能业务发展。
工商银行的科技投入亦居六大行榜首。2023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272.46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3.23%。
据工商银行2023年年报披露,该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建设重点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1)夯实安全生产运营基础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外部形势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挑战,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化生产运维转型,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进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全行信息系统可用率持续保持在99.99%以上高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优化提升集团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持续健全网络安全统筹管理机制,丰富威胁情报库,提高漏洞威胁感知能力,强化互联网攻击源处置,常态化开展有效性验证。加强网络安全团队及攻防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安全攻防靶场优化升级,并与国家级实验室分布式靶场开展联合创新。积极开展全集团网络安全专项排查加固,完善勒索病毒攻击等网络安全预案,提高集团网络安全防护整体水平。
二是打造领先的生产运维和灾备保障体系。强化面向业务视角的板块化运维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全链路端到端监控、灾备高可用等级对标等生产运维能力,升级运维工具架构,扎实推进生产运维转型。全面升级灾备保障体系,提升重要业务系统同城高可用和异地灾备接管实战能力,推进异地自主可控灾备云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核心业务场景容灾能力。
三是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安全组织保障,形成上下一体、总分联动、分工明确的数据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优化数据安全技术管理框架,强化数据安全技防体系,完善数据安全技术平台,沉淀标准化的数据安全技术能力。持续推进数据安全分类分级贯标能力建设,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加强培训和宣传,提升全行数据安全保护意识。
2)提升创新技术驱动能力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迭代升级ECOS技术生态,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加快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向业务价值转化,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科技支撑全行经营发展。
一是升级弹性可靠的云和分布式技术体系。积极推动全集团云化基建部署,云上节点数量超过20万,业务容器数量超过14万,规模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全量客户信息和个人账户全面迁移至“云+分布式”自主可控平台,实现零售板块全面架构转型,全行核心系统超80%的业务量基于开放平台单轨运行,平稳应对全年多次业务高峰和复杂场景的真实考验。
二是推进新技术平台支撑能力建设和场景应用。建成同业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千亿级AI大模型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在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创新应用。强化企业级数据中台和大数据平台技术能力建设,构建实时数据仓库能力,优化数据权限管控,全面提升大数据资源时效性和实用性。持续推进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的平台建设和业务应用,应用范围覆盖37个业务条线。建设13个综合型数字员工以及1000余个流程自动化数字员工,智能增效超过3万人年,助力员工减负赋能。
三是加快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探索。探索隐私计算在跨机构场景的应用,联合金融同业实现基于该技术的银行间资金流水核验,并获监管机构好评。发布《量子计算金融应用研究报告》,积极探索金融行业量子计算应用,并联合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在外拓业务终端试点量子密钥分发和加密功能,提升金融数据传输安全。
3)深耕D-ICBC数字生态建设
持续深化科技、数据、业务“煲汤式”融合,扎实推进数字工行(D-ICBC)建设,一系列数字化创新成果相继上线并取得积极成效,“数字工行”对全行转型与创新发展的赋能效应更加突显,新动能新活力不断释放。
持续升级打磨关键对外对内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具有工行特色的“数字金融服务窗口”,更好服务客户、赋能员工;持续夯实业务和数据技术两个支撑体系,数字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一是持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做强对外服务平台更好赋能市场拓展;二是塑造高效集约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做优对内服务平台更好赋能员工;三是持续夯实业务支撑体系,增强企业级数字化能力;四是持续夯实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双要素有效赋能。此外,工行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FDCM)首家唯一获得最高等级认证,发布业界首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3)》,数字工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4)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深化科技基础治理,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响应效率和供给能力,激活全行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持续优化“揭榜挂帅”机制,做好关键业务和技术领域攻关项目遴选和评审,针对全行影响力显著的科技项目和数字化转型典型优秀项目进行专项评选奖励,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发挥标杆示范效应。持续完善产品管理机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提升全集团产品目录覆盖率,构建常态化运营机制,健全科技内部闭环的体验提升机制,提高研发体验问题解决率。
二是深化科技和数据基础治理。加强全行产品管理和需求管理,组织开展低效产品和功能退出,形成需求整合提升方案。深入推进研发运营一体化建设,提高应用版本“一键部署”能力,建设应用运维人员一站式投产工作台,投产效能显著提升。完善科技设备资源基础性管理,形成科技设备资源管理基础性提升方案。开展数据资产盘点和确权,持续扩充数据资源,深化数据治理,夯实数字化管理基础。推进探索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印发《金融科技伦理管理办法》,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于技术应用、创新研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提升新形势下的科技管理有效性。
农业银行将“数字经营”作为全行三大战略(“三农”普惠、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之一重点推进,加快推进“五篇大文章”建设,不断夯实“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两大定位,持续深化应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提升科技支撑和赋能水平。
农业银行总行按照“管理集中统一,应用研发、生产运行专业化运作”的原则,确立了“一委员会、一局、两中心、一公司”的科技组织架构,即: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科技与产品管理局、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农银金融科技公司。其中,高级管理层下设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为信息科技建设及产品创新工作重大事项的审议机构,行长担任主任委员。农业银行自2021年6月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后,形成了研发中心“一总八分”的“多核引擎”架构。
农业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科技人员为13,150人,占员工总数比为2.9%。
农业银行2023年年报披露,该行2023年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为248.5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3.58%。
据农业银行2023年年报披露,该行不断深化应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实施成效,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和赋能水平。
1)聚焦金融科技创新
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加速演进,加快推进新一代技术体系转型,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新基建与IT架构底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完成分行数据上云,建成子公司数据云。落地海量数据异构加速引擎,十亿级数据汇总计算时间从20分钟降低为3秒。完成大数据搬迁工程,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底座。
二是云计算应用方面,持续推进云原生能力建设,基于PaaS部署的应用比例达到85%。
三是分布式框架应用方面,核心业务系统全面实现分布式架构转型,完成个人定期存款、信用卡、信贷产品、投资理财等核心业务产品的转型升级,个人活期与借记卡产品进入集中式与分布式架构串行运行阶段,实现业界最大规模的超8亿个人客户、18亿个人账户的系统迁移改造。
四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完成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研发全生命周期运营以及分布式数字身份服务框架标准化能力建设,推进风险监控、存证溯源等多场景试点应用。
五是量子技术应用方面,上线量子安全服务系统,开展量子密钥应用层灵活调度、量子随机数应用等试点验证。
六是网络技术应用方面,“端到端IPv6+创新应用工程”在中央网信办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中期评估取得评级A(优秀)。
七是物联网应用方面,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数据融合,全行级物联网平台已初步具备为行内应用提供服务的能力。
八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方面,推广企业级平台,发布自然语言处理类、图像处理类、目标检测类组件,运用于信用卡、财会、运营等领域的多种业务场景。
2)增强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农业银行信息系统在交易量快速增长和技术栈转型切换等多重挑战下始终保持平稳运行,分布式架构相关的技术运营体系更加完备。坚持“备、练、战”相结合,持续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建成面向业务连续性的容灾体系,推动容灾能力向更多系统模块和分行特色场景延伸,进一步加强系统应急保障能力。
二是“常态化+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实现极端场景下业务快速恢复能力、多系统全链路容灾能力、总分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同步提升。
三是深化一体化生产运维平台应用,总行核心配置属性完备率和告警响应处置有效率均达到99%以上。
四是生产运行交易量快速增长。核心系统日交易量峰值达19.84亿笔,手机银行日交易量峰值达12.02亿笔,均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银行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新浪潮,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加快金融产品融合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在推进科技金融战略实施方面,该行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动科技金融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和高质量发展,“点”“面”结合,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在推进数字金融战略实施方面,中国银行深入贯彻国家战略部署,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以科技和数据能力提升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融入数字经济生态为突破,以风险防控为根本,深化“业数技”融合,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为“一委员会、一部、两中心、一公司”,即:数字金融委员会、信息科技部、信息科技运营中心、软件中心和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高级管理层(执行委员会)下原“金融数字化委员会”更名为“数字金融委员会”,负责集团数字化发展、金融科技、数据治理、场景生态建设、创新与产品管理等领域的统筹管理和专业决策。此外,中国银行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加快“多地多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内蒙古和林格尔金融科技园区一期竣工,合肥园区二期开工;据了解,软件中心拟在现有合肥、深圳、西安三个分中心的基础上新增三个分中心,目前正在筹建中。
中国银行近年来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持续深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改革,2022年该行围绕场景生态创新、数据能力建设,成立了场景生态与创新部(聚焦科技创新与场景建设,构建覆盖研究、孵化、运营的全流程产品管理体系)和数字资产运营中心(聚焦数据分析应用,全面提速数据挖掘、运用、经营的能力建设)。此外,中国银行科技体系组织架构按照对口业务条线设置,业务科技深度融合,全流程敏捷响应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总分联动,构建特色应用一体化研发体系,提升研发工艺和技术服务水平。深化“揭榜挂帅”机制,优化总分协同创新模式。
中国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4,541人,占比为4.74%。其中,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0,299人,占比为3.86%。
中国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2023年度信息科技投入为223.9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60%。
中国银行坚持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加速数字化变革创新,推动业务模式、科技能力和数据要素融合互促,为客户提供精准、便捷和智慧的金融服务。据中国银行年报披露,2023年,该行金融科技创新重点如下:
一是夯实科技基础支撑。贯彻“东数西算”战略,加快“多地多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和林格尔金融科技园区一期竣工,提供3万台服务器部署能力;合肥园区二期开工;云平台服务器总量达2.65万台。推进网络安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集团网络安全运营中心(SOC)有效运转,全年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为集团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持续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故障。
二是打造技术创新动力引擎。加快推进隐私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平台的建设,覆盖超1,800个业务场景;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慧安防、网点运营等场景试点,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内部知识服务、辅助编码等场景的应用。2023年,5项成果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中银集团企业级技术平台项目荣获一等奖;全年专利新增申请4,122件,新获授权1,056件。
三是企业级架构建设加速实施。加快企业级公共基础能力建设,纳入产品工厂装配的可售产品超过2,700个,完成会计引擎、基础定价、因客议价等企业级能力投产,进一步增强产品快速装配能力;完成借记卡、信用卡、养老金、票据等基础金融产品的架构重塑和服务升级,支持日均交易数亿笔,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安全、舒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验;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重构升级集团一体化反洗钱事中系统,串联监控全流程,以数据赋能助力风险精准防控。
四是构建产品场景创新生态。提升产品质效,重点领域投产16项新产品;强化互联网生态的营销能力,积极推广中银全员营销系统;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产出26项优秀攻坚成果;开展“硕果行动”创新复制,28项基层优秀成果快速入库,6项获得敏捷推广,实现批量获客引流,带动业务稳步增长,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在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方面,为深化新金融行动,形成金融科技新优势,建行集团研究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TOP+2.0),聚焦“金融科技的领跑者、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新金融生态的开拓者”三个战略定位,对集团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总体部署,建设新基建,积蓄新动能,推进金融科技战略纵深发展,致力于将建行打造成为“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和“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团”。
2023年,建设银行持续深化新金融行动,纵深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金融科技内能不断增强,正式发布“建行云”品牌,完善业技融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提升集团科技能力均衡性,保障数据安全。数字化经营蓄能成效显现,强化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建设,启动“方舟计划”,推进金融大模型建设工程,构建常态化数字化经营体系。
此外,建设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对该行近六年的金融科技战略成效进行回顾:建行集团自2018年4月起推进金融科技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探索,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首家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科作为金融系统唯一单位入选“科改示范企业”名单并纳入国家相关试点。六年间,该集团金融科技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金融科技人员从6,983人增长至16,331人。持续打造“建行云”品牌。“建行云”算力规模达463.34PFlops(1PFlops相当于每秒执行1千万亿次浮点计算指令),是六年前的7.6倍。集成银行核心业务能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中台能力及金融级安全能力,对外发布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推出“云霄”生态合作伙伴计划,推动“建行云”成为用户首选的金融业云服务品牌。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形成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新技术体系,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承担全行核心业务94%的交易量,自主可控进程同业领先。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并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实施“方舟计划”,积极推进金融大模型建设和应用。大数据平台覆盖超3万个物理节点,数据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建行集团共计187个项目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包括1个特等奖、15个一等奖。
建设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为“一委员会、一部、一中心、一公司”,即: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金融科技部、运营数据中心以及建信金融科技公司。2023年,建设银行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深化落实集团IT研发结构优化方案,试点业务IT产品经理制,有效促进敏捷协同与业技融合,提升集团研发质效与科技合力。此外,建设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首次界定了“科技渠运板块”,该板块涵盖数字化建设办公室、网络金融部、渠道与运营管理部、数据管理部、金融科技部、建信金科等部门。
近期,建设银行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项目正式开工,该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建设银行积极落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入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的具体实践。
建设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建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6,331人,占集团人数的4.33%。
在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建设银行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工程,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选拔组建金融科技新苗优才库并组织训练营。
建设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250.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5%,保持稳步增长。
建行集团积极践行金融科技战略,夯实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业技融合和敏捷交付,赋能全行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建行云”数字基础设施。“建行云”提供“金融技术底座+金融业务操作系统+精品应用”的金融云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末算力规模463.34PFlops,较上年增长17.09%,其中图形处理器(GPU)等新型算力占比超20%,较上年翻番,整体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持续完善“多区多地多栈多芯”布局,融合通用、智能等多元算力,具备承载超大规模金融核心、关键业务和智能服务能力,荣获《亚洲银行家》2023年度金融科技创新奖项亚洲区“最佳云计算项目”,率先通过国家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以“安全、合规、可信”的金融级云服务能力有效支撑内外赋能。
二是持续推进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完成客户信息、对私存款、借记卡、信用卡、个人贷款等境内全量个人业务由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的全面切换和单轨运行,创该行切换客户量、账户量、交易量记录,分布式核心系统承担全行7.6亿个人客户、核心业务94%的交易量,分布式架构转型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三是体系化推进专业技术能力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深耕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决策等五大领域专业能力,有效提升平台工程化、产品化能力,人工智能平台服务调用累计达433亿次,荣获《亚洲银行家》2023年度“最佳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打造金融影像文字识别产品,支持识别140余种票据,覆盖75%票据识别量,助力票据审核信息录入效率提升120倍,获得全球人工智能文档图像分析识别领域比赛(ICDAR 2023)印章文字检测赛道冠军。自主研发端到端的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能力,实现说话人身份声纹识别、四川话等方言语音识别、音频质量检测能力,支持智能外呼等场景应用,保障业务合规性。实现个性化语音合成,支持10万字超长文本语音合成,支持《建设银行报》、企业微信等语音播报,提升用户体验。投产金融大模型,构建大模型向量知识库,打造“文生图”工具,深入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客服、市场营销、投研报告、智慧办公、智能运营、智能风控等场景的应用。作为核心编写单位,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金融行业大模型标准。使用异构图神经网络算法,经历史数据验证有效提升了企业风险预警效果。大数据平台提升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日处理峰值超1,000亿条,支持精准营销、反赌反诈等应用场景,管理集群覆盖超3万个物理节点。
四是持续增强科技研发质效。加强企业级需求统筹管理,提升响应效率,业务需求从提出到上线投产平均时间较上年大幅缩短。全年响应集团业务要求16,622个,投产需求项68,255个,支持零售信贷、“建行惠懂你”4.0、大资管家、央企司库等重点项目投产。覆盖全集团全客户全业务,上线公司客户综合融资管理系统,将总分行及子公司纳入授信额度及非授信投融资限额管理,创新实现审批作业对子公司交易系统的实时管控。持续改进员工体验,“建行员工”APP和电脑端日活跃用户分别超30万和20万员工。建银咨询“添翼工程”全面建成,建信投资核心系统重构主体功能投产,建信基金“梧桐工程”速赢项目落地,子公司系统上云率达82%,集团IT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持续加强集团一体化安全管理。筑牢集团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持续完善“安全即服务”的企业级安全架构,优化安全测试工艺,提升系统研发安全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扎实推动系统架构治理,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建行生活”交易量峰值达28.77万笔/秒,创历史新高。推广应用安全运营平台,常态化开展内部攻防演练和网络安全竞赛,打造安全队伍实战对抗能力。建立漏洞全生命周期线上化管理机制,主动挖掘漏洞,及时通报漏洞预警,消除风险隐患。
五是深化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深化落实集团IT研发结构优化方案,试点业务IT产品经理制,有效促进敏捷协同与业技融合,提升集团研发质效与科技合力。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末,该集团金融科技人员16,331人。金融科技投入250.24亿元,保持稳步增长。累计获取专利授权2,168件,较上年增加905件,其中发明专利1,296件。北京稻香湖数据中心、武汉南湖数据中心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
此外,在数字化经营方面,建行集团坚持企业级和集约化运营主方向,聚焦场景平台建设运营、数字化工具赋能减负,持续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积极落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建行建设规划(2022-2025年)》,深度融入数字中国建设,落实数字建行建设规划阶段性目标任务。持续推动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协同融合,完善数据治理体系(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5级认证),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产品谱系平台上线35个产品评价模型)。
交通银行致力于建设“数字化新交行”,坚持科技引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2023年,交通银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持续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聚焦“上海主场”建设、数字化转型两大突破口持续发力。围绕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聚焦业务新动能、数字新基建、治理新格局,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发挥数据价值,赋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金融领域发展,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积厚成势,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安全、高效。
交通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为“两部、三中心、一研究院、一公司、一办”,即:金融科技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数据管理与应用部;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系统运营中心)、测试中心;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此外,交通银行正在稳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及灾备体系建设,2023年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按最高标准投入运营,贵州贵安、内蒙古和林格尔两个新异地数据中心建设加力,以进一步提高同城与异地灾备中心真实业务接管能力,支撑转型发展。
交通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交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为7,814人,较上年末增长33.3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8.29%,较上年末上升1.91个百分点。(注:该行统计数据中金融科技人员包括金科部门人员,以及在业务部门利用科技赋能的各类人员。)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交通银行聚焦全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全力推进科技万人计划落地落实,2023年全行新招录科技理工应届生占比提升至70%。持续开展人才服务团支持政策,选派集团内29名业务骨干赴青海、新疆等艰苦困难地区分行交流援建。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对外开放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3年实现引才突破,共引进金融科技、风险计量、合规反洗钱等重点紧缺领域高层次人才10余人。
交通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120.27亿元,同比增长3.41%;为营业收入的5.64%,同比上升0.38个百分点。
2023年,交通银行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化新交行,促进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据该行年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占集团总人数8.29%。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支撑能力持续提升。聚焦零售先行打造数字化经营体系,一体推进企业级架构、业务中台和产品工厂建设,零售信贷和“交银易付”企业级架构项目落地。个人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和企业网银推出新版本,云上交行与物理网点高效联动,普惠型小微企业线上获客占比已超过八成。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产品推介、风险防控等场景的应用持续深化。加速布局数字新基建,深入推进“强基、筑网、上云、固核”,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按最高标准投入运营,异地数据中心建设加力,基础设施“云化”提速,分布式云计算新一代架构加快落地。
1)深耕GBC场景生态,深度融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大局
一是赋能数字政务方面,积极参与数字雄安、湾区通、“电子围网”等建设,交政通实现长三角网点全覆盖,加速向全国复制推广。
二是赋能数字产业方面,产业链金融上线大型智能汽车、清洁能源等近40个核心企业项目,服务先进制造业;通过产品工厂装配,快速落地吉林红本贷、新希望养殖贷、神农e贷和京彩贷等普惠场景创新产品,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创新推出云跨行、交薪通等重点产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
三是赋能数字民生方面,推出菁才贷、员工贷等产品,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推动服务下沉;建强个人养老金融业务平台,持续丰富养老产品供给。
2)建强数字化平台底座,科技支撑与安全防护能力更加敏捷高效
一是企业级架构与中台建设一体推进,营销中台日均触达客户超过3,500万人,风控中台加载模型260余个,运营中台覆盖任务种类超过1,600项;企业级产品管理体系加快建设,梳理形成产品目录,推动敏捷化、组合化产品创新。
二是集团网络安全体系加快完善,网络攻防能力持续提升。多地多中心布局逐步完善,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首家T4认证金融数据中心,和林格尔及贵安异地数据中心开始实质性建设,全行云布局持续优化,集团算力水平持续提升。一云多芯全栈信创云平台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3)推进数据规范化管理,提升数据支撑能力
一是数据治理持续深化,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质量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数据质量稳步提升。企业级数据中台实现客户标签、经营指标、模型计算、知识图谱等数据服务快捷输出,数据底座不断夯实。管理驾驶舱数据时效性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各层级经营机构数字化经营决策。升级数据分析平台和报表门户,更快捷响应经营分析用数需求及数据、口径的一站式查询。
二是形成以数据安全办法为基本遵循,覆盖分类分级、权益影响性评估、出行出境、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数据安全制度体系,推进数据生命周期重点环节的安全管控精细化、流程化。2023年,获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外部数据管理能力三级认证(目前开放的最高等级),连续三年获得国际数据管理协会“数据治理最佳实践奖”。
4)发挥科技驱动作用,经营管理数字化、智慧化能力不断增强
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产品推介、风险防控等场景的应用持续深化,通过反诈一体化平台精准拦截可疑交易超7万笔,涉及金额超14亿元;深挖个金客户兴趣偏好,各类理财模型策略累计触客成交量近4千亿元,较整体成交率提升16倍。员工工作平台建设提速,客户经理工作平台的数据时效性和移动端功能覆盖面持续提升,支持员工企业行走进客户,价值管理平台完成全行推广,支撑管理人员精细化价值分析与决策。积极探索大模型在办公助手、客服问答等场景的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5)强化顶层设计,科技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制定《交通银行数字金融行动方案(2024-2025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发团队初具规模,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全行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加快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设立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信创、用户体验、数字人民币(苏州)等5个实验室,连续三年获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邮储银行致力于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领先的“数字生态银行”。该行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助推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创新,持续深耕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深化创新技术驱动能力,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应用,全力加快打造数字生态银行。深入推动金融科技能力转化为数智化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赋能价值创造。
2023年,邮储银行围绕“5+1”战略路径(“5+1”战略路径是指发力数字金融、生态金融、协同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坚持风险合规贯穿始终),全面构建决胜未来的数智化优势,利用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做好邮储银行数字金融大文章。2024年,邮储银行将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全力推进“十四五”IT规划,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业技融合支撑作用,深化科技应用成效。加强数智化应用赋能,开展大数据技术研发,完善数据服务体系,加强数据应用场景建设,实现重点客户、重要业务、关键环节的全覆盖。夯实系统运行基础,加快运维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邮储银行持续推进科技治理架构转型,强化信息科技统筹引领作用。2023年,优化调整总行信息科技板块组织架构,将高级管理层下设“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更名为“金融科技委员会”;将“信息科技管理部、金融科技创新部”调整设立为“金融科技部”;将“数据中心”更名为“运营数据中心”,形成目前“一委员会、两部、两中心”的IT治理架构,即:金融科技委员会、金融科技部、数据管理部、软件研发中心、运营数据中心。开展二级分行内设机构人员优化试点工作,优化二级分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推动人员配置进一步向业务倾斜、向基层倾斜。此外,成立“二级部业务研发部”,在已有需求研发人员基础上组建专业的业务研发团队,开展各板块业务需求研发、配套系统流程设计和优化等工作,推动业技深度融合,做好业务需求源头把控,有效提升全行项目建设质量。截至2023年末,已覆盖个人金融、公司金融、资金资管、综合支撑、风险管理五大板块67个重点项目。
邮储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全行IT队伍为7,055人,占员工总数比为3.58%。
在打造复合人才队伍方面,邮储银行:一是持续充实科技队伍力量。加大研发、数据分析、运维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引入,稳步壮大科技队伍规模,总行IT队伍增加至5,061人,全行超过7,000人。二是强化科技队伍能力建设。健全组织培养体系,搭建“锐•光•星”计划,帮助新人快速成长;优化人员流动机制,构建“总部+区域特色”的总分联动新型交流模式,打造科技人才生态圈。三是创新队伍管理模式。组建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队伍,搭建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SSC),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员工数字画像,开展人工效能分析,赋能科技人才管理。
在深化业务派驻,促进业技融合方面,邮储银行以持续优化金融服务质效为导向,推动科技与业务队伍深入融合,敏捷响应客户金融需求,协同基层做好客户服务,搭建起总分敏捷联动、客我携手共赢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新路径、新生态。一是信息科技板块推进机构和职责优化调整,成立二级部业务研发部。二是遴选百余精干人才组建客户服务工程师队伍,精准赋能体系支撑、渠道对接、产品升级、场景平台、运营优化、智能风控六大领域,高效推动“银、企、客”联动体系建设及重点项目实施。公司金融对接项目标准实施周期平均缩短75%,分行信息化项目承接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育出福建“榕e汇”、深圳“滴灌通”、厦门农民工工资监管等行业领先的优秀信息化项目案例。三是积极探索数据分析队伍派驻机制,以个人金融、网络金融、“三农”金融等重点领域为试点,将数据分析人员派驻至业务部门,形成常态化、流程化模式,提高数据应用需求响应效率。
邮储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2023年信息科技投入112.78亿元,同比增长5.88%,占营业收入的3.29%。
邮储银行以“十四五”IT规划为引领,夯实安全生产根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数据治理与赋能应用,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加快形成自主可控新合力,利用新质生产力助推全行数字化转型。据邮储银行年报披露,2023年该行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战略部署如下:
1)夯实安全生产根基
一是加大基础算力建设。云资源池建设规模及效率不断提高,全年在两地四中心部署物理节点近万台,累计投产超过110万vCPU;业务系统云化率稳步提升,重要信息系统上云率高达92%,日均交易量超过8亿笔,云上交易量占比近98%。
二是加强系统灾备管理。制定灾备恢复能力等级评估模型,加大真实场景切换演练,通过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多系统一键式组合切换,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灾备建设和切换演练全流程管理。2023年,全行信息系统保持安全平稳运行,重要信息系统服务可用率100%,保障业务连续性水平处于高位。
三是构建纵深防御体系。扎实推动网络安全专题规划任务实施,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边界安全防护,完成入侵防御、数据库审计等设备部署,全行推广蜜罐、主机安全等防护措施,网络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能力持续提升。
四是筑牢数据安全基础。发布数据安全子规划和相关制度,持续优化自身数据安全管理框架。作为唯一一家商业银行参与《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国标试点,研究国标在金融行业的落地方案,树立行业标杆。
2)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该行积极践行金融科技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自主研发分布式技术平台和运维平台,打造了坚实可靠的“技术底座”,应用至一系列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中,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第一批次2023年12月16日正式投产上线。
一是加快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新建系统实现100%自主研发,全行自主研发系统占比提升至73%。
二是加速测试专业能力建设,自主测试100%覆盖在建工程,TMMi(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4级认证成果发挥实效;自主研发“星辰平台”全面替代国外测试工具,并通过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持续测试国际标准认证。
三是推进智能运维建设。自动化运维平台、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等已推广至分行应用,新一代动环监控系统建成使用,不断提升运维水平。
3)提升数据洞察能力
一是数据建设分层施策。大数据平台上线实时数仓,支撑风控、营销等17个实时业务场景;数据中台输出营销名单、预警模型等1,300余项服务内容,实现从提供基础数据向提供数据服务的重要转变。
二是数据治理加大力度。健全数据标准,深化机构、交易对手等5项专项治理,共累积5,800余项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强化源头管控,顺利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量化管理级(4级)认证。
4)重构大数据应用体系
邮储银行以“资产”视角重构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向数据要效益。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运作、管理模式要以资产的视角、生产要素的视角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构建。邮储银行主动践行国家战略,结合银行业务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积极探索开展数据资产相关工作,建立了统一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围绕数据资产盘点、数据质量、技术支撑等方面,持续提升数据资产的质量和价值,降低用数成本。
一是围绕“治理即服务、数据即价值、可见即可得”的目标,构建了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覆盖“数据资产溯源、数据资产治理、数据资产运营、数据资产服务和数据价值创造”等建设策略,是全行数据资产管理的统一指导。
二是构建企业级数据资产目录,重塑数据资产使用体验。渐进式开展数据资产盘点,围绕数据来源、数据分布和数据基本情况等方面厘清数据资产“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谁负责”的问题,形成本行数据资产全貌,构建企业级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截至2023年末,该行累计盘点数据资产44万余项,已面向全行10万用户开放使用,支撑各类用户快速定位所需数据资产,服务数据分析建模、数据开发、数据治理等场景需要。
三是持续提升数据资产质量,建立差异化数据资产运营模式。该行逐步完善核心数据资产建设,推动数据资产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立主数据信息规范,从企业级视角统一各类主数据的业务定义和业务分类。同时,开展专项治理,持续提升数据资产质量。根据不同数据资产特点及使用场景,通过构建数据地图、提供数据资产探查和调阅服务、建立规范类数据资产管控清单等手段,落地数据治理成果,提升数据资产运营效率。
四是扎实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数据资产服务能力。为强化数据资产管理的技术支撑,2023年,该行进一步升级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底座。当前,平台已建设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治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需求与服务管理、数据资产运营、数据资产及产品服务等相关功能,有效支撑数据研发、数据分析建模等多种场景。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持续提升数据资产管理效率,围绕企业级数据规划,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一方面,推进数据应用智能化、数据融合贯通、数据综合治理、数据安全管理等举措,为业务应用提供场景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数据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数据资产计量计价的探索和实践,为数据资产“入表”奠定基础,同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数据的共享互通,不断推动金融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进一步释放数据资产价值。
此外,在全面构建数智化优势方面,邮储银行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助推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创新,持续深耕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深化创新技术驱动能力,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应用,全力加快打造数字生态银行。
聚焦“五篇大文章”,锚定数字金融发展路径,制定新型金融科技战略、调整契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布局IT架构转型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能力建设、加快场景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业技融合、深化新技术应用质效、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夯实数字金融基座……已成为当下商业银行攫取技术发展机遇,深挖数据资源价值,打造新环境及新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以及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关键部署。预见未来,数字引擎的加速效应将更加凸显,科技创新也将持续成为驱动商业银行深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以及撬动金融及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杠杆。
如果字段的最大可能长度超过255字节,那么长度值可能…
只能说作者太用心了,优秀
感谢详解
一般干个7-8年(即30岁左右),能做到年入40w-50w;有…
230721